發布者: 奧卡斯 / 2021-05-08 /
3017 /
雖然鋰電池和燃料電池是不同的技術路徑,但它們都實現了碳中和的主流能源方案,可以一起比較。誰能從兩個角度評價終極能源,一是能源利用效率,二是能源密度。前者決定成本優勢,后者決定應用場景的廣泛性。
第一,能源利用效率和能量密度的差異。
一是能源利用效率。
鋰電池和燃料電池都是用電的,但是鋰電池是直接用電的,氫需要通過電轉化,所以氫作為二次能源,能量利用效率肯定很低。如下圖所示,氫燃料電池系統(左)遠低于鋰電池,這也是馬斯克diss氫能的點。
以上結論的前提是未來的電力來自太陽能和風力等綠色電力,從新能源普及的角度來看,結論并不完全相同。
能源一直是各種并存結構(如下圖所示的各種曲線)。新能源的比例從1%到10%需要50年使用45年,可再生能源在13年內只增長5%。
若仍以化石能源發電為主,燃料電車與電動汽車的綜合能效其實差不多,甚至燃料電池也更高。
二是能量密度。
就能量密度而言,鋰電池和氫氣完全不是一個量級,相差超過100倍,這是氫氣的優點。就能量保存期而言,電池的電量損失是按日計算的,氫能是按季度、月計算的。總的來說,氫能的應用場景要比鋰電池多得多。
通過對轉換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比較,兩者的應用場景更加清晰。
氫能與鋰電池產業的發展。
一、新能源發展的動力。
氫能發展階段與鋰電池非常相似,2017年燃料電池與2012年鋰電池、2002年光伏、1994年風能相同。
但是新能源的驅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國家政策的推動,光伏是在歐洲政策的推動下慢慢做起來的,鋰電池在中國和歐盟都是由電動汽車驅動的。到2020年,歐盟電動汽車的銷量將超過中國,占新車的10%。
盡管燃料電池似乎比鋰電池晚了5年,但實際上國內外政策差很多,所以實際差距遠遠大于5年。對氫能源的國家政策主要是10個城市和1000輛,主要原因是:
第一,范圍更小:第一個試點城市準備出來,基本上是北京、上海、廣州+河南、河北。第二,補貼更弱:只有170億,電動車累計國家補貼達到1206億(截至2020年5月),相差7倍。第三,時間更短:十城千輛政策為4年,年平均補貼42.5億,電動車10年,年平均120.6億,相差2.8倍。
二是兩者發展基礎的差異。
氫能與鋰電池行業所需的技術和基礎設施有很大不同。在最早的玩具中,電池行業經歷了鎳氫電池、手機三元電池、從手機到公共汽車、從低能量密度到高能量密度的乘用車,其技術發展和驗證迭代是連續的。與此同時,電動汽車沒有能源問題,一開始就有非常發達的電網,只要鋪上充電樁就能獲得能源。
實際上,燃料電池在這兩端并不占優勢。無氫化基礎設施,無消費應用鋪墊,直接為車規級。盡管巴拉德的燃料電池在叉車上已經完全可以商業化,但是市場太小了。所以需要從能源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兩方面進行管理。
就應用而言,國內是億華通在公共汽車上的第一步嘗試,其中一些安裝在商用車上。(下列數據備注:截至2019年4月,日本、美國和中國,歐洲數據中德國數據截至2019年7月)
能源方面,氫在整個工業系統中非常豐富,包括工業副產氫、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,足以支持早期的氫能供應。主要缺少的是加注網絡,很可能通過天然氣的發展來彌補。首先,天然氣在商用車上的運營成本比柴油車低20%到30%。現在大量的商用車都在變成天然氣,需要修建天然氣加氣站。如果變成天然氣站,預留一些設備,變成加氫站會容易很多。
第三,應用市場和車用市場。
一、應用市場對比:汽車使用。
以下是整體碳排放,交通占10%以上,供電占44%以上。
事實上,乘用車在交通運輸中只占20%的排放量,最大的部分實際上占商用車的77%。
為何鋰電池不適合商用汽車使用?舉例來說,model3電池的重量大約是800公斤,而低配版的續航時間大約是450公里,實際上應該是400公里。就拿最近一家主機廠狂推的一輛電動商用車來說,2.5t電池的續航時間是190km,以9.6m為例,19t的總重量減去7t的自重,以及12t的載重,但這種續航時間只有190km,如果想要達到500km(基本門檻),至少需要3t電池,這也意味著少裝3t貨,成本完全無法計算。
如今大家都提出了解決辦法,沿途換電站,我們認為換電站的基礎設施和加油站很相似,要有企業巨頭去做,還是很困難的。因此電池商用車基本不實用。
鋰電大約220wh/kg的能量密度,只有做到半固態電池,固態電池才能做到500wh/kg,能量密度加倍后,純電重卡才有使用價值,5年內看不到可能。
從能源成本(充電/氫)來看,氫燃料車的100公里能源成本遠遠大于電車。目前終端氫價格在60元/公斤左右,鋰電池平均900元/公斤左右。根據DOE,當氫降至30元/公斤時,鋰電池降至700元/公斤可以實現與傳統燃油車的平價。顯然,鋰電池只差20%,而氫差50%。
2.汽車市場的發展路徑不同。
對所有汽車主機廠來說,新能源技術是鋰電池和氫燃料兩條技術路線,都是非常昂貴的,沒有人能在兩個方向繼續投資。所以要根據市場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。
20年前,歐洲汽車公司開始布局氫燃料電池,奔馳+福特+日產在加拿大合資企業開發燃料電池。德國汽車公司一直在用柴油路線清洗能源,達到歐盟標準。加氫站的缺乏使得燃料電池的應用從未落地。
排放門事件發生后,歐洲主機廠有一個技術斷檔,開始快速轉向電動車。公眾最積極,因為公眾在新能源和燃料電池方面的積累不夠。奔馳也放棄了在乘用車上使用氫燃料電池的技術路線。然而,戴姆勒和沃爾沃也合資開發了氫燃料電池。
而美國則完全走電動汽車路線,整個美國能源網絡非常市場化。政府只給購車補貼,沒有補貼建加氫站,氫能很難發展。
中國的電網、發電、石油等企業都是國有企業,上足夠大的國內市場,可以支持鋰電池+氫能兩個方向的發展。因此,李克強總理于2018年前往日本考察后才開始進入國內氫市場。
堅持氫路的豐田和現代,日韓市場很小。其實豐田和現代可以看出美國是主要市場的主機廠。所以我們認為商用車主要用氫能。
應用市場對比:儲存能源。
從效率的角度
利用鋰電池儲存能量:光伏發電的效率基本上是20%,再加上10%的損耗,就是18%的效率。
PV發電后(18%)-電解槽電解水制氫(80%)-氫氣儲存-需要時再用氫氣燃料電池系統發電(60%),這是氫氣儲存的鏈條。計算16%*60%=9.6%的效率。
就成本而言:
目前鋰電池的度電費用(每儲存一度電費用),用于光伏或風能,最好能做到四毛左右,梯次利用即汽車上使用的鋰電池淘汰后最大的兩種用途,一種是外賣小哥三輪車上使用的電池,另一種是鐵塔儲能,另一種是路燈。這類電池也差不多要200-300,基本上是兩毛多/kwh。
為什麼將來的鋰電池要花兩毛多的錢?近幾年來,鋰電實際上降低了80%的成本,但儲能成本并非線性降低,鋰電池的規模越大,耗電量和成本就越高。反之,氫電池的規模越大,單罐越大,壓縮機越經濟。從長遠來看,燃料電池絕對是碾壓鋰電池。
當然也有市場孵化的問題。由于電網市場化,美國的電價大約是中國的8倍,所以美國消費者有動力儲存和調節波峰谷。但是中國不一樣。零售價幾毛,商業價一元多,所以中國的儲能不會發生個人。其實中國的儲能會更多的放在發電端,中國的儲能設備會更大更集中。看韓日走的技術路線,就在發電端,包括熱電站的廢熱。
二者的投資邏輯。
鋰電池產量大,新車年銷量2000萬輛,產業鏈上每個公司都足夠大,所以龍頭公司規模大,技術強,可以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。因此,鋰電池行業的發展規律非常適合參考太陽能電池板。中國最大的單晶硅隆基董事長說了兩點:
賭博理論值轉化效率最高的技術路線,所以他選擇了單晶硅,單晶硅當年的轉化效率其實遠不如多晶硅。技術不領先,不盲目擴大生產,因為全部擴大生產+技術升級的舊生產能力很快被淘汰。
在技術路線上,鋰電池未來技術的固體電池也有很多方向,短期改進也有很多技術方向,如下圖所示。
黃三元的技術路線是高鎳,如普通ncm811,現在又開始做無鈷,這兩條技術路線的瓶頸都在280以內,下一步突破必須在正極材料上做4元或新三元。紅磷酸鐵鋰的理論價值很低,因為成本很有優勢,適合短距離低端車型,等到三、五年后高能密度電池價格下跌后,才會對磷酸鐵鋰產生競爭壓力。
在擴大生產方面,電池行業將投入大量固定資產。基本上國產設備投資1GWH需要1.5億元,進口需要2~2.5億元。現在看到每個家庭的計劃至少要在3年內投資150-200億元。
大量固定資產的問題是,這條生產線能使用多長時間?比如以前的太陽能板都是標準設備,新一代設備出來之后,舊設備就被淘汰了。汽車級鋰電池也是如此,如果不升級設備,成本就沒有任何優勢,整條生產線將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,折舊原本預計為十年,但可能在三年內被廢棄。
特別是在10年內技術不斷發展,銷售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下,能夠自主開發設備的以大大延長設備的使用時間,改進工藝和材料后,可以再去技改生產線,寧德和比亞迪都與上游設備廠有很大的深合作進行技術改造。
包括中航鋰電池和蜂巢(蜂巢是長城汽車下的動力電池事業部獨立的公司),都做了很多改造。這些公司還可以玩下半場。一些上市公司投資資源和技術儲備不足,兩三年內可能會被淘汰,所以鋰電池要買龍頭。
燃料電池和電池的邏輯完全不同。燃料電池更像燃氣供暖行業,典型的公司,比如新奧燃氣。通過不斷做項目,積累現金流,然后投資新項目,購買新項目滾動。畢竟整輛卡車的數量只有3600萬,而不是乘用車的2.4億。單靠一個環節很難養活公司。
為什么要有這個模式?氫能有一個死谷。在規模達不到一定數量之前,整個商業鏈都會虧損,現金流總是負的。這個過程會有多痛苦?美國能源署DOE估計年產量10萬,可以實現與電車的平價,中國現在只有1000多輛/年。因為死谷要靠國家補貼,國家補貼有針對性,加氫站不可能大規模建設。
所以我們判斷:未來氫燃料電池公司要想活下來,還必須是一個個地方拿項目,建加氫站+裝車。并且如果經營沒有問題,一家公司拿了一個地方,其他家庭就不太可能拿到。也就是說,未來4~10年的補貼將被占用,所以氫燃料電池的發展模式與燃氣供暖公司非常相似。
舉例來說,美國氫燃料電池重卡公司Nikola,其模式是客戶買車后不用管加氫,公司與合作伙伴修理加氫站,同時與物流公司合作(汽車也可租賃),在物流公司兩端的倉庫設置加氫站,確保每條線路都能跑下來,客戶算賬足夠經濟。
這一全鏈總包的作用相當于Nikola的所有商業虧損,這些燒掉的錢都是由資本市場融資支撐的,所以它被稱為卡車行業的Tesla。這一模式也很有美國特色,實際上與國內地方政府大量投資汽車企業非常相似,比如合肥投資蔚來。
目前國內基本沒有公司能做到耐克。燃料電池的推廣主要是電堆廠,主機廠只是代工廠,但是國內燃料電池廠除了技術,其他能力都比較弱。耐克做的雖然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很難,需要技術研發、整車集成、終端客戶開發、加氫站維修。
二、兩種上游設備的投資機會。
鋰電上游材料集中度較高。設備廠分為前、中、后三個階段,各占433。
前面的設備集中度很高,比如涂布機基本上在前端占75%,國產化率很高,核心涂布用的頭要達到0.3的精度,基本上就LG能做到,部分核心部件還是要進口的,但整個產業鏈已經國產化,可以更好的配合電池廠進行研發,這部分更新緩慢基本上需要6年。
中段設備是裝配機,是電池生產效率的主要瓶頸,也是升級最快的部分。國內基本4年全換。以前的裝配技術分為圓柱形卷繞和方形疊片。下一代熱復合堆疊技術實際上可以提升這兩種,不僅增加了電池的循環使用壽命和能量密度,而且降低了效率,降低了成本。但是由于LG的專利無法普及,好消息是2020年2月專利到期,比亞迪立即推出的刀片電池就是基于這種技術。
后面是化學成分容量。鋰電池制作完成后,內部化學物質需要經過一次充放電才能使材料形成鈍化,需要有充放電設備,該設備還可以檢測電壓的一致性,用高一致性的電池裝車。這地方也有一些公司做,就不具體說了,我們認為中端會有更好的自我研究和提升空間,不會像其他兩個環節那樣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路線。
氫燃料電池的設備可以看到哪些環節是降低成本的關鍵。根據DOE的估計,降低成本的幾個要點是:空氣壓縮機、雙極板、整個系統的設計和集成、空氣加濕器、低鉑或無鉑技術等。燃料電池的每個環節都比較分散,國產化程度也很低,基本上還在國外。
不管是鋰電池和氫能,在未來無人操作純電載具都是最有希望的發展方向,而無人操作對于網絡設備交換需求將會非常大,就網絡設備而言,奧卡斯科技擁有一條線延續(從網線到光纜到數據中心),在國內建立了一條龍的營銷和售后服務運營體系。奧卡斯通過了ISO9001(2008)質量管理體系認證。開發了6種以上系統的UTPCat.6A屏蔽布線系統,滿足大數據中心的需求,同時通過了多個檢驗機構的質量檢驗認證,在美國、歐洲、馬來西亞、瑞士、德國、中東、南非等國家設立了自主品牌的聯絡處和銷售處,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OEM服務,提供了全球化的產品服務。
奧卡斯科技是集銅纜接線、光纜接線、智能電子接線架解決方案、數據中心MTP/MPO高密度解決方案、數據中心冷通道解決方案、數據中心八種銅纜解決方案、安全電纜和智能管理接線系統平臺等產品自主開發、設計、生產、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。公司以追求用戶需求為導向,為客戶提供奧卡斯特有魅力的產品。奧卡斯布線四色方便!